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,靈山縣那隆鎮積極響應國家“退林還耕”政策,從去年9月份開始,動員群眾在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經濟林的地塊上實施復耕,至今年5月20日,已成功恢復耕地1800多畝。
在成功退林還耕的土地上,群眾開始復耕。 劉麗艷 攝
“守住耕地紅線,就是守住‘飯碗田’!”那隆鎮黨委書記蘇之錫在動員會上強調。近年來,部分村民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經濟林,導致耕地“非糧化”問題突出。為此,那隆鎮并未簡單“一退了之”,而是成立專班走村入戶,幫著聯系木材收購商,與村民掰指頭算“糧食安全賬”,還把糧食安全政策編成方言快板,不斷運用新的辦法讓群眾理解黨和政府的初衷。
該鎮楓木村是此次行動的重點區域。走進楓木村,連片復耕的土地,新栽下的玉米已然發芽。
“過去村民為增加收益種速生桉,現在大家明白了‘飯碗田’的重要性,大部分村民也從最初的抵觸轉變為主動配合。”對此,楓木村副支書陳守榮深有感慨。這位已在村干部崗位上堅守了31年的“老干部”,幾個月來憑借深厚的群眾基礎,已將村中165畝桉樹林恢復為良田,是此次全鎮退林還耕行動的“破冰者”之一。
而如何讓耕地“活”起來,那隆鎮又探索“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,與廣西鴻貴投資公司合作,推行機械集約化種植,提升種植收益。“今天又賺了90元!在家門口打工真實惠!”下午4點,楓木村村民拿著當日的務工收入,滿面笑容。
該企業計劃承包300畝土地開展規模化種植,目前145畝土地已完成流轉,并運用機械化方式播種玉米,下半年計劃將再種植一季水稻。通過“租金+務工”雙收益模式,村民既保住了視為“命根子”的土地,又得以增加收入。
目前,依托穿境而過的欽江,那隆鎮正將水利優勢轉化為耕地復耕的發展動能。“守好耕地,更要使用好基礎設施。”那隆鎮黨委副書記、鎮長鄧平建表示,楓木村等村子如今正加緊申請水利項目,進一步完善灌溉網絡,合理使用好欽江的活水,確保復耕土地旱能澆、澇能排,為糧食穩產提高穩定性。
下半年,該鎮黨委、政府將會為守住耕地紅線做出更多努力與嘗試,增加“退林還耕”面積,以復耕行動喚醒沉睡土地,讓“中國飯碗”在那隆鎮裝得更滿更穩。